查看原文
其他

冲出迷茫:我用10年找到人生定位

2016-09-05 余点 Queen主义

↑↑↑我身边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可都关注了,你看着办


(本文作者余点:40万粉丝的女性励志与生活美学品牌“Queen主义”创始人,北京大学博士,畅销书作家。这是一篇不能更真实的个人经历剖析,充满详细的回忆与梳理,如果你正在迷茫中,本文说不定会帮你很多。)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有种莫名的焦虑。鼓捣了5次脸,起身去洗手间3次,回复了6条微博私信,喝了n杯水。再不动笔,都要自燃了。


焦虑的主因可能是:在疯狂往前跑的时候,突然回望了一下来时路,被吓了一跳。


如果时光被逼倒流,我的人生回到20多年以前,这一路可能没那么大勇气、那么能折腾了吧?!


在北京和上海2场签售会上,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我现在很迷茫,不知道到底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和发展路径,我怎么办啊?


我不信什么人生规划师,我只能弱弱地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排除迷茫,找到自己(目前)比较满意的一个人生定位和职业的。


Ps:我迷茫的几次,差点抑郁了。但有什么了不起呢。迷茫和失恋就像发烧,一辈子谁不得个几回?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觉得剜心割肉,但没听说谁烧了一辈子,康复之后甚至觉得很美好。


变牛三部曲


早先民间有个段子,高度概括了中国成功学的要义:你得牛。得有人说你牛。说你牛的人得牛。Ok你就成功了。


咱们今天不批成功学,单说这句话,还是挺牛的。回首这些年提升自己的路,误打误撞的,还真是符合了这句话的思路。


首先,你得牛。你有没有垂死病中惊坐起,痛苦地思考一下,你身上哪一点,能比身边至少50%的人强一丁点?


对我而言,可能是写作。


我是3岁看大7岁看老的文科生。自小学5年级出现应用题之后,我的数学成绩就走上了余额不足之路。但索性有语文加持,一直颇受各路班主任的溺爱。(感谢苍天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


以至于在小学毕业时,人人眼里最不安分的小余点,就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很嘚瑟地出了一本作文集《欢声笑语的世界》(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里面收录了不少各类作文比赛的金奖作文。




(等我再解放解放天性,说不定敢送给老粉儿几本,超幼稚不敢看,里面居然还有戴着博士帽的儿童照相馆标配.....没想到数年后还真戴了博士帽。)





现在想起来,十年寒窗最感激父母老师的一点,便是“系统、有意的训练;严格要求与丰富夸奖相结合,助力一根长板更长,而不是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弥补短板”。


在所谓九年义务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全面发展”的时候,我有一些空间和条件可以在自己感兴趣、偏爱的方向上发挥能动性,这一点极其庆幸。


否则,找不到兴趣点和擅长点的人生,是非常烦躁的。


老师和家长曾花费了很大精力培养我的语文:比如语文老师会给我更严格的标准,别人可以通过的作文水平,我的就必须撕掉重写。


父母也是严苛训练不间断,无论平时还是寒暑假,必须写作文,连出门逛个公园回来也是一篇文,出去旅行,晚上回宾馆一篇文....


每天思想负担都极大,不能愉快地玩耍,但很快也变得游刃有余。


最早的行文逻辑也是那时奠定,写作文前必须跟家长口述一遍选题框架,通过了方可动笔,有时反复十几遍也通不过。


(现在想想貌似还锻炼了口才和心理耐挫力,家长原来在下一盘好大的棋)


没想到这些方式对今天的我仍然非常受用。


一方面我不会觉得高频率更新公众号非常痛苦,下笔非常快,2小时能写好几千字;


另一方面我会不知不觉copy小时候的写作方式,让我的编辑们报选题、口述行文框架,提高文章通过率。这一切自然而然,都是潜意识成就的。


就在这样数年不间断的训练后,我高二时又出版了一本书,《温情的雨露》(西北大学出版社),此书还有幸得到了贾平凹老师的题字鼓励。




努力与收获相辅相成,虽然时常违背我极爱玩耍的天性,但结果也极大满足了我的虚荣心。虚荣心使人进步。嗯。


更加值得回忆的,是我大四那年出版的《走进传媒》一书(世界图书出版社)。


这是我学生时代,离开了老师和家长帮扶之后,独立策划完成的第一本书。




当时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们,基本都沉浸在考雅思、实习、泡小树林之类的正事儿里,而我,决定干一票不一样的。


我策划了一个方案---决定要送自己和学校一份毕业礼物---想办法采访到学校里23个专业的第1、2名学生,跟他们聊天做成访谈。


于是那一段我是这么过的:白天挤地铁16站,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实习,晚上发动身边一切可以发动的关系,找到这33个目标,挨个完成采访。


为什么偏爱采访呢?只因当时心里有个很冲动的想法,非常渴望认识每个专业里最优秀的人;非常渴望听他们聊聊自己的专业;非常期待毕业之后在工作上可以互相帮助。就酱。


而“为母校留下一份礼物”,“谈谈自己脱颖而出的心得”,是每个人都不排斥的(优秀的人都自恋,铭记这点)。再加上我锲而不舍的真诚脸,最终33人全部搞定。


我们学校是艺术类面试+高考成绩双考评,所以学生们竞争很激烈,很多专业常常是全国几万人录取1个人,每个省市录取人数不超过3名。


在那次“掐尖儿”活动中,我带着一只三星录音笔,独来独往,在咖啡厅、自习室、某位采访对象课间的教室门口、甚至学校操场(正谈恋爱呢也被我截获了),完成了我的近33篇访问。


后来整个的音频听打、修正,也费足了功夫。后来,我和其中很多人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多年后再拿起这本书,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美好的回忆。


还有个小插曲。在我刚刚有这个方案的火花时,刚好去香港浸会大学做交换生,碰巧余秋雨去浸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当时很沉迷于他的《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又听了他几节历史观的课之后,我突发奇想,如果余秋雨能帮我题写一句书名,该有多好。


但很快又觉得自己不知天高地厚,一个尚在脑子里的东西,怎么可能得到大家题书名!


巴特,在好朋友的鼓励+怂恿下,我决定厚着脸皮试一试。


当时余教授住在我们学校的酒店里,我朋友不知从哪听说了他的房间号,然后在一个天蒙蒙亮的早晨,我俩写了一张充满赤诚的卡片,讲明意愿,偷偷塞进了他房间的门缝!那天我心跳的声音差点把耳朵震聋了。


当晚讲座结束后,正准备离场,余教授突然喊道,余点是哪一位?然后我就断片儿了似的,上了讲台。


他说,“你的想法很好,传媒业有很多机会。我用毛笔帮你题写了书名,我已经好久不写毛笔字也不给人题书名啦。咱们是同一个姓,支持你哈哈。”......


然后我就达成所愿了。


现在想起来,就是这一次次的小冒险,让我越来越不知天高地厚了。谢谢那些好心的人们,谢谢你们让我不知天高地厚。


前一阵去洛杉矶市前副市长陈愉家拜访时,她说了一句话:成功就是滚雪球,当你有了一个小的,只要你不笨不懒,就能滚成一个更大的。


于是,在我以为《走进传媒》仅仅是一份毕业礼物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一个没想到的机会。


2011年我从港中文大学硕士毕业回到传媒大学,留校工作一年。


当时曾与杨澜合著畅销书《一问一世界》的朱冰老师找到我,说,我看到了你那本《走进传媒》,看到了你身上访问的潜质。你愿意参与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的创作吗?


于是,我成为了《胶片的美好时代》(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一书的3位联合撰稿人之一。



这本书来头有点大,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因为它是要采访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77级毕业生们的人生故事。


这么讲还不足以体现它的诱惑,这帮77级毕业生,可是现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的台长们!


而我的工作,就是联系他们每一位,然后与他们对话,挖掘他们在学校的经历,以及后来的奋斗历程(怎么当上台长的)。当时激动地简直坐立不安了。


可惜每一份挑战的快感,背后都充满够不到的焦虑和痛苦。


我一个88年出生的生瓜蛋子,要和77级就上大学了的台长们聊出个123来,简直虐死我也。每一次打电话都是胆怯,生怕自己智商余额不足。


记得有次跟随朱冰老师,去其中一位台长家里,参加他们的小范围同学聚会,那天在场的人都很动情。


而我,竟一句话也不敢讲,杵在旁边当录音笔。出来之后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


后来当我连着几个月,恶补知识,用心动笔,完成了自己的几个章节的撰稿之后,还被邀请去参加了他们的大型同学聚会。


当我站起身,被介绍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时,和我父母一般年龄的“台长们”都鼓起掌来。


一位当年他们班第一名,后来留洋去了美国成为高级工程师、风度翩翩的女士还专门拥抱了我,她说的话我至今难忘:你是女孩子里面的佼佼者,又漂亮,又能干,你帮我们做了一件这么好的事!


当晚虚荣心又爆表了。


顾不得身心的疲劳,立马摩拳擦掌,再给我一个机会吧!


下一个机会没多久又来了,这一次更让我心动,是成为杨澜《幸福要回答》一书的编辑助理。




正是这一次工作,让我接触到了很多后来影响我很大的人。当时朱冰老师带着我,深入《天下女人》团队。


采访了杨澜、秋微、刘硕、李艾、赵守镇、海蓝博士等数位优秀女性,近距离观察到她们的工作状态与成长故事,还学到了非常智慧的访谈和写作技巧。


那几个月我的很多观念被颠覆,被重塑,被打开。


无论是杨澜、刘硕、还是秋微,在气质优雅气场十足、外形管理相当出众,以及谈吐智慧的背后,是我以前没想过的付出程度。


比如杨澜的助理提到,杨澜姐好几档节目和社会活动,每天日程太满,以至于需要助手把各种节目资料和策划放在她从办公室回家的车上,她会在车上翻阅每一位被访嘉宾曾经出版过的所有的书籍和媒体采访稿。提纲必须亲自参与拟定。


常常是前一天半夜才忙完工作,第二天立即飞美国,2天后再返回。


有次在她办公室,她非常温柔地让我们等她5分钟,要回完一封信件,然后用一根羽毛笔,写着非常漂亮的英文信。放下笔,款款走过来,身条比我瘦,但气色也比我好。


虽然事务繁杂,但言谈间逻辑清晰,用词准确,非常了解采访者心理,结束后,她像小女生一样问我们,吃个巧克力吧?陪我吃一块?这样我的罪恶感能减轻点。


那一圈访问下来,我更加牢固地确立了一个认识:美貌和智慧不仅可以兼得,而且相得益彰。


几个月的采访与历练,更是让我对这门技术活有了新的认识。我曾自以为做事认真,但在间歇性睡眠、每位被访嘉宾研究到底儿掉的朱冰老师面前,简直弱爆。


她多次在坐车时问我,最近看什么新书了?殊不知,为了配合好采访,我们俩刚刚各自买了20多本与被访对象相关的书,我刚开始看,她就已经全部看完,并且开始看别的了.......


她还对我说,拟一份采访提纲时,搜集材料至少要查到嘉宾的百度搜索前30页开外。而不是看一个百度百科就完事儿了。


她还说,点点你为何不给我打电话?你半夜有什么灵感,可以马上打电话给我讨论啊!我随时恭候!你的灵感会让我很高兴的!


那时,我没日没夜看完了《天下女人》开播以来的几百集节目,而这只是最基础的工作。


记得有一次采访后突然下起大雨,我们俩拎着一大堆资料飞奔,淋湿之后我抱怨了一句,难道你不觉得累吗?


她特别不解地笑了,我采访过太多厉害的人,都比我累!我有啥可累的?


充满光环的采访和写作,背后都是极大的压力、害怕和焦虑,睡不着觉是常事儿,哭鼻子更是常事。


还记得当时我刚忙完痛苦的博士入学考试,并且刚开始谈恋爱,却并没有多少心思享受恋爱过程。


好多次猴主人(当时的男票),坐在我的书桌旁,我边接电话边绷不住大哭,自己的水平就是达不到要求,很着急也很丢人,他就一张张给我递餐巾纸。这个动作贯穿了我们恋爱和婚姻----贯穿了读博、毕业论文、写新书和创业。


每次挑战自我,都很废纸。谁叫我是爱哭鬼。常有人问,为何你看起来成熟而淡定,我内心戏是,都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怂过了呗。


没那个水平却偏要和牛逼的人凑在一起,做很牛逼的事儿,现在看来这种“拔苗助长”也没什么不好。疼痛的成长经历,让我习惯了焦虑、习惯了压力、习惯了痛苦。


这就是我亲爱的读者们,在看到《女神日常修炼手册》和“Queen主义”之前,发生的一切。







“女神”这本书是我在博士第二年,刚闲下来,又手痒写的一本大厚书。里面主要是我对个人外表提升(身材进化、皮肤保养)、时间管理、谈吐充电、以及两性关系的一些思考和经验教训。


也写了不少这些年遇到的优秀朋友带给我的启发,文末还发挥一贯特色,采访了10位所谓“女神朋友”。


“女神”的书名当然是出版业商业行为的产物,但真诚的是我的内心和思考,此书销量已逾10万+,很多读者对我说,谢谢你的真诚和务实。这不是一本鸡汤书。


这当然不是。


毕竟,我是由一个130斤土肥圆、自信心并不充足、乖乖女好孩子进化而来的,目前还算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形象气质上也强了不少,开始带领创业公司横冲直撞,最关键是拥有了坚实内心的姑娘。


而这本书,是我进化过程最真实的注脚。


我很感谢兜兜转转之后,写作与采访成为了我的看家本领,万万没想到今天我竟可靠它吃饭,靠它赢得了那么多朋友。


它给我机会深入地思考问题、系统地构建价值观,笔耕不辍自然当不了傻白甜。


同时它让我以工作的名义,结实到更广阔的世界与人。甚至还达到了片头说的:你得牛。得有人说你牛。说你牛的人得牛。


虽然我这个“牛”的标准每天都在抬高,但写作这种表达自我、彰显个性、传递思想的方式,让我拥有了饭碗、舞台,和你们。



结尾讲个小故事:


2014年,在经历了好几个月的消沉之后,有一天,我突然不愿继续迷茫下去了。于是我给我妈打了个电话,说,我尝试了那么多,仍然不觉得现有的工作里,有哪个让我充满激情。


所以,我决定,不如就像以前每一次那样,自己给自己搭建一个舞台好了。总有一天,别人会看到我。


然后我就起身打开电脑,去豆瓣注册了一个专栏。


后来,就有了你们看到的一切。



作者:余点

微博:@Miss余点

Queen主义创始人

畅销书作家




   余点特别签名定制版图书,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